Table of Contents
Toggle什麼是實驗室動物房?為什麼需要專業設計
實驗室動物房是專門用於飼養與實驗操作實驗動物的設施,其空間設計規劃的品質會直接影響動物福利、研究數據可靠性與合規性。
穩定的環境控制(溫濕度、光照、噪音)可提升數據的可重複性,降低因外界干擾造成的誤差。同時,符合國際與國內法規標準的設計可避免認證審查問題,並透過合理的動線與空間分區,提升日常管理效率,降低人員勞動負荷與交叉污染風險。
實驗室動物房|飼養區設計規劃
飼養區是實驗室動物房的核心功能區,負責動物的日常飼育與生活照護。設計時需確保穩定的溫濕度、通風與光照條件(恆溫、恆濕、全新風換氣、壓力梯度控制),並採用氣密、易清潔的建材以減少病原滋生。
為維護動物健康,需設置動物接收與檢疫室,以及隔離飼育室,確保新進動物經檢疫無病原後才與其他動物混養。不同物種(如囓齒類、有蹄類、靈長類)及不同健康狀態的動物應分區飼養,避免疾病傳播與種間衝突。

實驗室動物房|實驗區設計規劃
實驗區是進行各類動物實驗的專用空間,通常鄰近飼養區但需物理隔離,以減少運送壓力與交叉污染風險。常見設施包括無菌手術室、屍體解剖室、基因轉殖操作室、影像檢查室、行為觀察室與臨床檢查室等。
侵入性操作應在獨立的實驗室進行,避免其他動物因目睹或嗅到手術場景而緊迫。涉及感染性病原的實驗需符合相應生物安全等級(如 ABSL-2 或 ABSL-3),並配備負壓通風與獨立排風系統,確保病原不外洩。

實驗室動物房|後勤區設計規劃
後勤區是動物房運作的支援核心,包含清洗消毒區、物料儲存區、廢棄物處理區與屍體冷藏區。
- 清洗消毒區:需設置籠具自動洗滌機、高壓滅菌器及單向潔污動線,避免潔污交叉。
- 物料儲存區:儲存飼料、墊料、耗材與防護裝備,需防潮、防鼠、防蟲並保持通風。
- 廢棄物與屍體冷藏區:與飼養區分離,必要時配備冷藏或滅菌設施,防止異味與病原擴散。
實驗室動物房|儲藏區設計規劃
儲藏區負責管理長期與短期物資,包括飼料、墊料、實驗耗材與藥品。設計需考慮防潮、防鼠、防蟲,並依物料特性配置溫控或冷藏設備,確保品質穩定。
為提高管理效率,應建立庫存管理制度並採取先進先出(FIFO)原則,定期盤點,避免過期物料影響實驗結果與動物健康。
實驗室動物房|辦公區設計規劃

辦公區雖不直接參與動物實驗,但在動物房管理與運營中至關重要。此區包含行政辦公室、會議與教育訓練空間、更衣與休息區,以及安全監控室。
辦公室應與飼養區適當區隔,避免噪音與人員流動對動物造成干擾;更衣室需分清潔區與污染區,符合生物安全進出規範;安全監控室應集中監控環境參數(溫濕度、壓差)、門禁與警報系統,確保設施安全運行。
《延伸閱讀》實驗桌材質、尺寸怎麼挑?一文看懂實驗桌挑選建議
實驗室動物房的環境要求
實驗動物對環境條件高度敏感,因此實驗室動物房設計規劃必須針對空調、通風、噪音、照明等要素進行精確控制。良好的環境設計不僅能維持動物健康與行為穩定,也能確保研究數據的可靠性。
空調與換氣設計原則
溫濕度控制:飼育室溫度應穩定於設定值±1℃,相對濕度保持在 30%–70%。
HVAC 系統:建議採全新風系統,每小時換氣 10–15 次,有助於移除異味與污染物;不同區域依功能維持壓力梯度(SPF 飼育室、手術室維持正壓;檢疫區、感染區維持負壓)。
空氣過濾:高效能 HEPA 過濾器確保送風潔淨,防止病原傳播。
氣流均勻性:避免送風直吹籠位或形成溫度梯度,可透過 CFD 模擬優化氣流。
監控系統:安裝連續監測溫濕度、壓力與通風狀態的感測器並定期校驗。
噪音與震動控制
建築位置:避開鐵路、重型機械等震動源,或採避振結構減少干擾。
設備選型:選用低噪音空調與風機,避免囓齒類感知的超音波雜音。
隔音設計:在清洗區、犬舍等高噪音區設隔音前室或厚牆;牆壁與天花板可用吸音材料。
背景噪音:控制在 ≤50 dB,避免長期高頻或超音波噪音。
震動防護:為實驗台與籠架加裝避震墊或隔離裝置。
照明與光照週期
光照控制:採均勻照明,避免強陰影與光斑;對夜行性動物維持 12 小時光 / 12 小時暗週期。
燈具選用:使用密閉式日光燈或 LED,避免昆蟲藏匿與閃爍干擾。
光照管理:自動定時器控制燈光,防止因故障改變光暗週期;需要幽暗環境時可用調光或籠具遮光設計。
特殊照明:紅光可在動物主觀夜晚提供可見光,且不干擾其節律。
環境監控與緊急備援
監測系統:24 小時自動監控溫濕度、通風、壓力等參數,異常即時警報。
電力備援:配置 UPS 與緊急發電機,確保 HVAC 與 IVC 系統在停電時不中斷運作。
應變計畫:制定 HVAC 故障、火災、停電等情況下的臨時環境維持與動物疏散方案,並定期演練。
要素 | 推薦標準 | 說明 | 設計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
溫度 | 鼠類 20–26°C;靈長類 18–29°C | 過低或過高均影響動物生理 | 控溫誤差應 ≤ ±1°C |
濕度 | 40–70% | 過低易引發呼吸道問題,過高易滋生黴菌 | 加裝除濕或加濕設備 |
換氣率 | 10–15 次/小時 | 維持空氣清新、減少異味 | 配合壓力梯度控制氣流方向 |
光照週期 | 12 小時光 / 12 小時暗 | 維持生理節律 | 使用自動定時器,避免光暗變動 |
噪音 | ≤ 50 分貝 | 過高噪音導致壓力反應 | 採低噪音設備與隔音設計 |
實驗動物房規劃常見錯誤
即使有相關指引與規範可供參考,許多單位在實驗室動物房設計規劃中仍會犯下一些常見錯誤,造成後續使用不便或合規風險。以下彙整五項典型誤區,並提供改善建議,協助規劃階段提前避免。
錯誤一:缺乏專業團隊參與規劃
- 問題:僅依建築師經驗進行設計,忽略動物實驗特殊需求。
- 改善建議:組成跨領域規劃團隊,包括有動物房經驗的建築師、實驗動物專業管理者、主要使用者代表,以及具營建背景的內部人員,確保設計兼顧結構、安全與實務操作。
錯誤二:將動物飼養於非專門空間
- 問題:在一般實驗室或不合規區域暫養動物,違反動物福利與生物安全原則。
- 改善建議:動物應飼養於符合標準的專用設施;若臨時實驗需要短期飼養,必須改善環境並限制期限,同時採取隔離、防護與消毒措施。
錯誤三:不同物種混養或缺乏檢疫
- 問題:空間不足導致不同物種混養,或新進動物未經檢疫直接混群。
- 改善建議:依物種與健康狀態分區飼養;設置檢疫室/隔離區,新動物須經觀察檢疫後再進入主飼養區。
錯誤四:環境控制系統容量不足或設計不當
- 問題:低估 HVAC 系統、降噪與光照控制的重要性,造成溫濕度不穩定、通風不足、異味與噪音干擾。
- 改善建議:依標準設計空調通風(10–15 次換氣/小時、溫度 ±1°C、濕度 40–70%),並規劃冗餘容量。安裝定時照明與隔音設施,確保光暗週期與低噪音環境。
錯誤五:支援與儲存空間不足
- 問題:缺乏清洗消毒區、倉庫或廢棄物暫存間,造成物流擁擠與污染風險。
- 改善建議:依規模規劃足夠的後勤空間,確保清洗間潔污分流、倉庫容量足夠、廢棄物區通風或冷藏並設防護措施。